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六院人不仅在外播种一棵棵树苗,各厂区还有这样一群身影,在心中栽下希望与梦想的种子。他们用数据勾勒蓝图,以匠心锻造国之重器,他们敢向技术壁垒亮剑,勇对经验桎梏破局。
披坚执锐去赢!
“两台产品性能测试异常!”任务刚起步,一道巨大的难关就摆在了眼前,大家心里都十分清楚,该故障不解决将直接影响目标任务完成。
任务不等人。41所设计团队迅速开展技术攻关,将复杂的难题拉条挂账分解,溯本清源、逐一分析。青年设计师小刘主动承担起去合作厂家协作的任务,他提前策划、现场查验,一个星期就把报告修改完成。他还请教了经验丰富的前辈,针对不同的改进方案,边学习边计算,最终优化了多个部件。
“我们每一次进场都要编写7个报告,并在最短时间内提供试验总结。”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吕工仍感慨颇多。当有紧急的报告需要立即修改时,入职刚满两年的党员小张总会主动请缨。这个平时看似文静柔弱的小姑娘,越是关键时刻,越展现出敢于战斗的豪气。
面对次数频繁、条件艰苦的保驾任务,青年设计师们从不退缩,小彭、小刘、小张轮流上场。“吕哥‘在家’处理紧急任务和日常工作,我们在外也要独当一面。”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的他们这样说。
当橘红的太阳逐渐变得刺眼,平静的空气被轰隆声打破,拔地而起之箭倏然间便消失在地平线,那就是他们眼中最美的风景。
敢开新天去创!
红峡公司七车间的动力间内,蒸汽发生器的轰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小东和小川正紧盯着设备,眉头紧锁。“好像有点漏气。”晓东指着设备背板缝隙中冒出的蒸气,语气中带着一丝紧张。面对新设备首次遇到的难题,他们与电工小李一起,以“干中学”的态度,不断摸索和尝试,最终成功找出问题根源。
除了眼前的问题,还需要举一反三。他俩说干就干,主动排查其他加热管,积极与车间和厂家协商,确定了一年一次的保养周期,成功消除安全隐患。
工艺水制备工房里,一场关于“老经验”的争论正在进行。面对纯水机制水慢的问题,按照以往经验,需要直接更换昂贵的反渗透膜。此时小樊和几位青年提出先更换滤芯,尝试能否解决问题,再决定是否更换价格高昂、难度大且耗时久的反渗透膜。这一想法立刻引发了争议,有人觉得这样太过麻烦,坚持遵循以往的做法。但小樊坚信:“以前的经验不一定对,不试试怎么知道。”
生产创新的航道,从无既定轨迹,他们的尝试是正确的,问题迎刃而解。这种敢于挑战“老经验”、勇于创新的精神,正是推动企业不断推陈出新的不竭动力。
破冰前行去胜!
厂房内,叉车机器人正在精准地叉取和放置货物,辊筒机器人快速运转,重达四吨的大型设备被重载机器人轻巧地托起,以上这些都是西安自动化设计研发的AGV机器人,而为这些AGV机器人装上“智慧大脑”——机器人调度系统的是90后青年党员小张和他的团队。
“别看现在AGV机器人行驶流畅、秩序井然,当初,它们的路径规划可给我们带来了超出想象的挑战。”小张介绍道。
一旦路径规划出了问题,机器人就有可能会发生碰撞,导致生产在短时间内瘫痪。守在AGV机器人前,反复琢磨如何让所有机器人都能高效、安全地完成任务成了小张的工作日常。
小张和团队成员前后共同设计了十几个版本,提出了多个整改方案,最终以路径规划算法和轨迹跟踪控制为切入点,才将设计方案落地。
“我们会为了一个设计细节争得面红耳赤。”小张表示,每一个设计细节都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直至更优。正是这样对细节的精益求精,才使得一切变得“井然有序”。
历时近一年,机器人调度系统产品终于迎来了现场实况测试。可现场的情况并没有想象中顺利,AGV机器人识别载重架“不利索”;叉车机器人在转弯、倒行时“不听使唤”。很多之前没出现的问题,突然都涌现出来。
为了能让机器人“乖乖听话”,小张与团队成员立即行动起来。“查看运行日志、检查AGV运行状态、验证测试……想让机器人听话并不容易,调试一台机器人花费的时间短则十几分钟,长则两三个小时,甚至更久。”对当时技术攻关的场景,小张仍然记忆犹新。
如今,那些曾经让人夜不能寐、时常“发脾气”的AGV机器人正平稳地运载着货物在厂房内来回穿梭。“工人们的劳动强度降低了,工作的安全系数和效率提升了,所有付出都值得。”每当想到这些,小张和团队成员们心中不禁涌上一份自豪感。(来源/41所红峡公司西安自动化编辑/郭欣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