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亲历高光时刻
发布时间:2024-10-03 信息来源: 中国登录入口科工 中国登录入口报

  75年沧海桑田,75年时代变迁。与祖国共同走过的那些岁月,已定格成一幅幅难忘的画面。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广大登录入口人围绕“我和我的祖国”主题,聚焦“亲历高光时刻”,让我们一同回顾那些历史长河中不平凡的场景以笔墨传情,礼赞新中国!

  与梦想“完美对接”(文/贺中琴

  20246月,嫦娥六号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我们团队研制的微波雷达作为实现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和月壤转移的关键设备牵起“太空红线”,成功导引嫦娥六号轨道器和上升器完美对接。身处北京登录入口飞行控制中心测控大厅的我,看着大屏幕上对接的画面,听着周围雷鸣般的掌声,激动之情难以抑制。

  9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我有幸作为微波雷达研制团队代表来到现场。我站在台上,与习近平总书记只有几米的距离,看着他和大家亲切握手,那一刻,光荣与梦想照进现实,满满的自豪感在内心深处升腾,我深刻地感受到总书记对登录入口事业的关心和厚爱。

  作为主任设计师,我亲历了嫦娥六号微波雷达的整个研制过程。早期方案论证时,我们披星戴月、不畏艰难,攻克了小型化设计、微波测量通信一体化、应对月球轨道复杂环境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后期产品研制时,我们面对进度压力分秒必争,齐心协力、扎根外场,成功解决了天地一致性验证等多个工程难题。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是研制团队夜以继日的坚持与奋斗:实验室里挑灯夜战、微波暗室日夜值守、高塔上头顶烈日努力攻坚、茫茫大漠里安营扎寨……所幸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75周年生日,新时代的中国,每一天都在书写奇迹。我深深感受到,有幸参与登录入口重大工程的研制,将个人梦想融入登录入口梦、中国梦,与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一起把“千里共婵娟”的望月怀想变成“嫦娥揽月”的科技硕果,让自己的青春在微波雷达的一次次出色表现中与梦想“完美对接”,我是多么幸运。

  今年中秋节和女儿一起赏月时,我骄傲地对她说:“妈妈参与研制的微波雷达离月亮可近了,月球的正面背面都去过了。”

  未来,我将再接再厉、乘势而上,努力研制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在深空探测等登录入口重大工程领域继续作出更大的贡献。

  只为见证“巨浪”腾空(文/杨德润)

  回想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阅兵式时“巨浪一号”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的场景,我的激动之情仍难以言表,我们团队不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这是中国第一型固体战略导弹,整个研制过程完美地展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在研制的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台筒艇”试验方案。这一试验方案用的是土方法,却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艰难研制道路。

  1965年,周恩来总理宣布重启核潜艇研制工作,1967年,我国便筹备开展固体战略弹道导弹的攻关和研制。在这一背景下,黄纬禄老总带领我们牵头开展相关工作。为尽快赶上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制进度,我们不想花费额外的时间和经费重走更稳妥的老路,而是直接向研制中程潜地导弹进发。

  研制工作伊始,我们所有设计人员都集中到沙漠戈壁里。从自己垒砌土坯房开始,我们从无到有,一步一步开始设计、画图工作。白天风沙很大,一天下来,我们的衣服脏得像是泡了泥浆一样,头发里裹着沙粒,身上也很难清洗,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试验方案是验证导弹性能的关键环节,基于面临的实际困难,为避免影响研制进展,我们考虑采用“台筒艇”试验方案,即由陆上转水下,先利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做发射筒试验模拟潜艇发射环境,最后上艇发射遥测弹进行最终的演示验证。这一方案大大简化了试验程序,节省了时间和成本,为研制列装创造了必要条件。

  在确认走“台筒艇”试验方案后,一切研制工作有序展开。1982年国庆节当天,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公告,计划于107日开展水下实弹发射试验,全世界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到我们。“54321,发射”,随着指挥台倒计时及发射指令的下达,试验弹点火出水,不久姿态失稳,试验弹在空中发生爆炸,第一次试验失败了。

  “感觉很伤心,我们花费了那么多时间,那么多人力,那么多金钱,搞出来一个导弹,结果失败了。”黄老总事后回忆时说。这发导弹承载了国家和人民的期望,凝聚了我们全体人员的心血,如今却付之一炬。试验到底能不能继续做?我们的设计方案是否正确?“台筒艇”方案真的是对的吗?全体试验队员心里都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眼下首要工作是排查试验失败的原因,经过团队成员连续两夜的归零排查,原因找到了,问题解决了。黄老总当即决定,迅速组织开展第二次水下实弹发射试验。5天后,第二发试验弹顺利出水,姿态稳定,准确命中目标。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我们悬着的心最终落地了。

  每年国庆,我总会回想起那段岁月。一帮人为了同一个目标,住土坯房、喝沙土水、吃沙土饭,日子过得虽苦,但我们的心里却是甜的。那段经历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登录入口精神深深烙印在我的骨子里,支撑我至今与一线工作人员一同解决研制问题,用我积累的工作经验为大家提供帮助。我为曾经参与“巨浪一号”的研制工作而倍感荣幸。

  那年阅兵时 (文/小雪)

  201593日,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这次阅兵式向全世界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御外侮、不屈不挠的斗志以及弘扬民族精神、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

  在这次阅兵式中,我负责受阅装备的现场保障工作,并最终乘坐自己参与研制的装备顺利驶过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每当回想起那段时光,我的内心还是会抑制不住激动之情。

  大学毕业之后,我成为一名光荣的登录入口人,并加入到装备研制队伍中。能将专业知识转化运用到现实工作中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

  在装备确定受阅后,我被安排常驻阅兵村保障装备,我感到十分荣幸,并时刻提醒自己要牢记作为一名登录入口人的使命。

  那时,我总是第一个到达保障现场,最后一个离开,要亲眼确认产品状态无误后才放心返回宿舍,有好几次没赶上班车,只好步行返回。次数多了,门口站岗的士兵都认识我了,深夜会主动给我打开大门。

  阅兵式当天,我跟随战士乘坐受阅装备向几十公里外的天安门进发,发动机的轰鸣与内心的兴奋交织。到达天安门广场后,我们首先将装备调整到最佳姿态,虽然前期进行了3000多次的姿态调整训练,正式执行任务时还是不能有一丝差错。

  “计算机启动正常”“起竖”,随着方队队长一声令下,全体受阅装备开始起竖,我紧盯着操作屏幕。时间在流逝,我的心也“咚咚”地跳着。“1号起竖到位、2号起竖到位……18号起竖到位”,最后一名车长报告完毕,我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方队参谋长和专家组领导走到我身边,拍拍我的肩膀说:“干得好。”我知道,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认可,更是对整个项目队伍的认可。

  阅兵式开始,我乘坐受阅装备顺利驶过天安门广场。返回时,街道两旁站满了欢呼的人群。那一刻,我永远不能忘怀,它一直激励我在后续工作中孜孜不倦地研发精品。

  一次受阅,终生光荣(/孙书海)

  看着长安街上挂起的灯笼,熟悉的国庆氛围让我想起5年前的经历,我和受阅部队官兵一起顶烈日、战沙尘,对装备进行无数次检查和训练,攻克一个个难关,最终保障受阅装备以最高标准驶过天安门广场。

  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举世瞩目,大量先进的装备在天安门广场光荣地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阅兵式前,在接到挑选阅兵保障人员的通知后,我第一个报名,领导提醒我:“这是项艰巨的任务,你要做好打场硬仗的准备!”作为一名登录入口人,能够为受阅装备作保障,既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重任。我回答:“没问题,我保证完成任务!”入驻阅兵村的第一天,我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一定要把握好这次机会,当好阅兵式的“幕后工作者”。

  阅兵村的工作节奏异常紧张,我负责装备合练前的状态检查及结束后的整车保养,好比给装备做“体检”和“美容”的保健医生。合练出发前的综合检查从早上6点开始,持续7个小时,其间还有4次综合检查,要求非常细致,丝毫马虎不得。最后一次则是“应急检查”,模拟紧急情况下的快速检查。指挥员一声令下,我们需要从“第一保障点”快速跑步前进到装备前,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自检。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考验的正是保障队伍的应急能力。

  合练期的装备车辆保养时间紧、任务重。烈日当空,装备的金属车身仿佛一个烤箱,我们每天都要钻进去检查,衣服湿透后再自然风干,汗水流进眼睛就使劲眨眨,一摞摞填写完整的检查记录是我们书写的作业,一个个记录工整的问题处理单是我交给组织的答卷。我们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问题解决在训练阶段,确保万无一失。

  训练工作终于接近尾声,天安门广场的正式演练即将开始。“装备到达指定地点、保障人员就位、开始检查……”随着指挥员一道道口令传出,保障团队闻令而动,各种检查、操作一气呵成,大家小心谨慎,确保装备以最佳状态受阅。“检查完毕,状态良好!”随后,我们按规定撤离,目送装备方队从天安门广场驶过,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阅兵式结束后,保障团队成员获得各方的一致认可,我也因此获得阅兵联合指挥部颁发的荣誉证书以及“阅兵装备保障任务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时隔多年,再次翻开这本荣誉证书,我又一次热泪盈眶!

  一场“看不见”的检阅(文/王佳斌)

  国庆节前夕,我的思绪飞回201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安保工作奋斗的那几个月。回首那段时光,所有的记忆都历历在目。

  一个下午,我们接到通知,要承担国庆阅兵式的安保任务。同事们要在短短3个月内完成以往1年才能完成的设备调试、试验工作,让设备以良好的状态完成国庆安保工作。

  在地表温度直逼45摄氏度的试验外场,我们在一个厂房里紧锣密鼓地调试。一侧,24小时不停歇的机床发出嗒嗒的响声;另一侧,几个小伙子盯着屏幕上的数据。屋顶有几个大风扇不停转着,但吹到身上都变成暖风,丝毫不解暑。队友小常说,来外场工作,衣服就没干过。

  在这样的冲刺环境下,我们进行了数百次的目标跟踪,比规定时间提前一周达成既定目标。

  101日,当阅兵方队和各种装备在天安门广场准备接受检阅时,我们也在同一时间接受了全国人民“看不见”的检阅。

  操作台上,操作设备的同事紧紧地盯着屏幕,不放过任何可疑的目标。远处是繁华的街景,绚丽的灯笼挂满街巷,鲜艳的红旗迎风招展,空气中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氛围,而我们的保障地点却是一片寂静,只有搜索席发现目标时偶尔响起的“报告”声和现场领导的指挥声。

  我早早来到了保障地点,和前一时段值班的同事进行交接。阅兵村没有往日的口号声和汽车的轰鸣声,显得分外安静,大家绷紧了神经,紧紧盯着设备显示屏。突然,在西北方向出现了疑似低空目标,操作人员立即将信息转发给上级系统。不一会儿,我就从光电系统中看到,目标是一群大雁,它们一会儿排成“一”字形,一会儿排成“人”字形。现场紧张的空气因为大雁的表演为之松动,一笑过后大家又立刻以十二分的戒备绷紧了神经。

  国庆当晚,夜空亮起了彩色的烟火,天安门前,群众在放声欢呼为新中国庆生,我们也顺利完成了任务。当夜,回到住处,点开手机上阅兵式的重播视频,我心里的大石头才算落了地。

  阅兵村有一句标语:“一人受阅,全家光荣;一次受阅,终生光荣。”我们团队始终牢记这份光荣使命,在安静的角落里,用设备默默守护着城市,以实际行动为祖国送去自己的祝福。

  与北京奥运会“亲密接触”/刘朝辉)

  每一届奥运会都举世瞩目。我不仅关注奥运会赛事,而且曾经还“参与”过奥运会,不过不是参加体育项目,而是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画轴制作。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十分惊艳,而画轴是开幕式的视觉焦点之一,它象征着中国古老的文化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魅力。在开幕式上,那幅巨大的画轴缓缓展开,仿佛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浓缩于一幅画卷之中。作为画轴制作团队的一员,我亲眼见证了这一奇迹的诞生。

  那时候,我是一名刚入职的小车工,我的师父王保森是一位老师傅。刚接到开幕式画轴制作任务时,师父先是兴奋地宣布了这一消息,然后又严肃地跟我说,这是巨大的挑战,问我敢不敢参与其中。我心里没有把握,但还是硬着头皮说:“有师父带路,我啥也不怕!”

  话虽如此,但制作画轴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和艰辛。

  刚开始制作,我们就遇到了一个巨大的挑战。要知道,画轴的直径为2米,展开后长达147米、宽22米。为了使组合后的画轴展开顺畅,制造尺寸要严格执行设计要求,零件精度要求0误差,这样才能使零件之间的配合严丝合缝。然而,当时的设备条件有限,用最普通的设备制作最精密的零件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对于我们的技艺和耐心都是极大的考验。

  我们不仅要考虑视觉效果,还要确保画轴的耐用性和安全性。为了达到目标,我们团队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以确保画轴在展开时既美观又稳定。并且,我们选用了特殊的材料,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调整,终于找到了最好的加工工艺。

  那段时间,师父带着我夜以继日地在生产车间奋战,不断调整设计方案、改进工艺。有时候,为了找出一个合适的加工参数,我们要经历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我发现师父的发量慢慢变少,但他的眼神中却充满了坚定和执着。在制作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我们的心血和汗水。

  在师父的带领下,我们不仅成功解决了技术难题,还提前完成了任务。画轴在开幕式上完美地展现出来,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誉。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登录入口精神和奥运精神有着极其相似的一面,为了达到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目标,我们更能吃苦、更能战斗、更能攻关、更能奉献。

  能够参与这样一场世界级的盛事,对我来说是一生中难得的机遇。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专业技能,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和精神的重要性。我将永远珍藏这段回忆,并将其视为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冰路征程 (文/鞠克铮)

  自从2024410日在青岛奥帆中心离开“雪龙”号,关于南极的回忆便渐渐离我远去。最近,国家博物馆正在举办“冰路征程——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成就展”,我迫不及待想去看看,回顾那段南极岁月。

  周末的国家博物馆异常火热,刚下地铁人们便已经排起了长龙,我随着队伍逐渐前移,心中再次涌起了一种莫名的激动。

  刚刚通过安检,“冰路征程”4个大字便映入眼帘,“雪龙”号的模型紧随其后。这个熟悉的“老朋友”仿佛又把我带回一年前的科考时光。

  202311月,我与同事刘若霆一起跟随我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一起赴南极执行踏勘任务。记得离开那天,3艘科考船缓缓离开港口,我们齐声呐喊:“凝心聚力,顽强拼搏,感谢祖国,感谢亲人。”我想起那些在“雪龙”号上的日子:赤道的海面平静得像一个巨大的镜子,海天一色,非常美丽。等快到南极时,那凌晨时分还在天空中的太阳使得我们在极昼中失去了时间的概念。

  看着展厅南侧的中山站的沙盘,我仿佛回到了在南极时被雷鸣般呼啸的风声惊醒的夜晚。我回想起刘若霆背着全站仪,我背着三脚架和棱镜,两个人步履蹒跚,慢慢爬上陡峭的西南高地;回想起我们一起帮厨为考察队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回想起刘若霆坐在宿舍的床头打开手机看女儿刚满月时录制的视频……

  我们还有20多位队友现在仍然坚守在中山站越冬。我把展厅里拍的照片发给了队友们,他们也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和身影。我们在微信里聊着那段峥嵘岁月,互相打趣,仿佛还在彼此身旁。

  对我而言,生活已回归日常,但每每听到有关南极的消息,我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在南极出差的日子,和那些陪伴我们走过冰路征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