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师傅1984年进入登录入口二院699厂,成为一名工艺员,在谐波传动实验室工作至今已有四十年。在这四十年里,他参与了多个重点任务减速器产品的科研攻关工作,如嫦娥三号月球车谐波减速器;完成了多个院级、厂级课题,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见证了二院、699厂成长。
只要一遇到齿轮设计的问题,所有人都会说:“去问一下凌师傅,他更有经验”。凌师傅在谐波传动实验室犹如一枚精准的指南针,以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引领同伴成功抵达彼岸。他用四十年的光阴,将满腔热情与智慧,倾注在了看似平凡却又充满故事的登录入口事业上。
初探机械,求知若渴
刚入职时厂里有相关经验技术员少,也没有高学历人才,面对任务需求无所适从,没有人可以请教。怎么办?自学!每当工作之余,他都会前往院里的图书馆,埋头于各种专业书籍之中。那时候专业书籍大多是外文翻译过来的,晦涩难懂,凌师傅不知疲倦地学习减速器原理和参数计算,只要有时间,他都会把一大摞书带回办公室,凌师傅就是这样一边学一边干,慢慢积累,将自己锤炼成那个最有经验的技术员。后来这些专业书籍,成为每个新入职设计师的必读书。
深耕实践,创新破局
谐波减速器技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一直由国外掌握,而中国登录入口科工是国内第一家攻克谐波减速器壁垒的大型国有企业。任务初期,凌师傅用“一穷二白”来形容当时的场景,国内几乎没有可以交流学习的谐波减速器技术人才。那段时间,谐波传动实验室打响了技术攻坚战,为699厂的谐波减速器专业“开疆辟土”,经过无数次的迭代计算、生产测试,终于成功将谐波减速器研制出来,后来持续的技术创新,使公司生产的谐波减速器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在谐波减速器的技术迭代过程中,凌师傅和同事们一直秉持着“创新是专业技术发展的唯一出路”理念。
每一次重要任务,都是对凌师傅的一次技术更新。如嫦娥三号月球车任务,众所周知,空间产品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控制产品重量。针对此次任务,凌师傅主动揭榜挂帅,成立技术攻关小组,第一时间开展“头脑风暴”,经过几番论证,他们决定打破常规,结合过去丰富的工艺加工经验,进行一系列设计改进,不断地优化加工工艺,披星戴月地连续攻关,最终经过正式试验测试,完全符合设计要求的性能指标,且成功减重200多克。凌师傅的创新精神和技术能力,令同事们深感佩服和赞叹,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他带领团队完成了多个院级和厂级课题重要齿轮件的攻关,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这些攻关不仅保证了重要项目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还为699厂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订单。
秉承匠心,广传技艺
除了在技术上的卓越成就,凌师傅还非常注重技艺的传承。徒弟们都是入职不久的年轻人,做事难免有些毛躁,他总是耐心地告诫晚辈们在工艺设计中要注意的生产细节,详细全面,悉心传授自己的经验。虽然都是一些小事情,但从中透露出他对本职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对徒弟们的关心与爱护,他常说:“谁都是从没经验干起来的,只要他愿意学,我就愿意好好教”。在他的悉心教导下,一批批年轻的技术人才脱颖而出,成为了公司未来的希望。他将自己多年的经验与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徒弟们,让他们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如今,徒弟们已经逐渐成为了可以独当一面的技术人才,每当提到这些徒弟,凌师傅的眼中总是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应对挑战,从容稳健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凌师傅已然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遇到技术难题无法解决,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凌师傅。2022年,有客户打来电话,请求凌师傅帮他们解决某个产品异常抖动问题,这个客户是多年的合作伙伴,考虑到问题的紧急性,凌师傅随即踏上出差的征程。在近2个月里,他用多年的设计经验查找原因,与时间赛跑,终于顺利解决了技术难题,获得客户连声称赞。现在凌师傅到了退休的年纪,但他那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却如同陈年的美酒,越久越醇厚,越品越有味。
凌师傅用四十年的坚守与奉献,书写了一段属于齿轮情缘的传奇。他的故事,如同一部生动的教科书,激励着每一位在机械世界里奋斗的人。凌师傅的匠心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将永远照亮着后来者的前行之路。(文/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