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有一天,街上沸腾了,一群群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潮水般涌进来。
远安人民纷纷为他们腾房让屋,尽最大努力解决三线职工家属的住宿问题。
这是一个怎样的情形,三线066基地建设者和远安人民之间又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一起看看一群抛家舍业、义无反顾的三线建设者和一群质朴友善的居民之间的故事。
腾房让屋
我家就住在远安县城关东门路的农业局里,紧邻着城关镇西湖三队的众多农户。西湖村虽是农业人口,但因居住在县城,家家大门面街、户户整齐连排,生活习性和居住条件与城镇居民并无二致。
突然有一天,街上沸腾了,一群群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潮水般涌进来。
县里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各居民及三线建设场地附近的村民,纷纷为三线066基地建设者腾房让屋。那景象,颇有当年革命老区人民迎接八路军的样子。
大约在1970年春天,住在东门路东头的西湖三队的王队长家开始腾屋,把正厢房里的东西搬空,桌椅、床架摆了一堂屋。王队长头缠毛巾,手执长杆笤帚,在面街的正厢房里扫“扬尘”(当年远安对房顶灰尘、蜘蛛网的统称)。
接着,整个西湖三队的社员都陆续开始腾房子、扫“扬尘”。我的小伙伴小刚伢子也很骄傲地跟我说,他和哥哥要跟爷爷住一个屋,腾出一间来给066的人住。
▲当年的职工住房
农业局大院对面的黄姓人家,女主人是三队妇女队长,她将临街朝南的大房间收拾出来让066基地的海军代表一家人居住。
海军代表来自海南岛,夫妻都是海军,育有两儿一女。他们夫妇身着军装出入西湖三队,成了当时特别引人注目的事情。在此之前,远安人从没有见到过海军,黄队长也因自家住着海军代表而特别骄傲。
海军家里的小女儿和我年龄相仿,时常被我邀到院子里来玩耍。她小小年纪却似乎天南海北无所不知,令我这个小县城长大的孩子崇拜得不行。特别是她跟我说起海南岛的椰子来,表情陶醉、神乎其神,直说得我垂涎三尺。
大概是1972年,农业局住进来建筑工程兵215部队的团首长和几名警卫员。他们住在局里办公楼二楼的几间房屋里。那是农业局最好的房间,之前是局长和行政股的办公场所,为支援三线建设,局里就腾出来,让部队首长住在这里。
首长们总是行色匆匆,表情也是有些严肃的。
刚开始农业局大院的孩子们对首长既好奇又有些许的畏怯,会倍感新奇地关注甚至尾随首长,但他们一走近,我们又都“哄”地四散跑开。二楼还有一间大会议室,以前院子里的小孩子们偶尔会溜进去玩耍,自从首长们住进来后,我们就不敢再去了。
后来时间长了,我们慢慢发现首长们有时也很和蔼可亲,畏惧心和好奇心也慢慢减退。
有一次,我们几个孩子又约着一起到会议室去玩,刚开始还知道蹑手蹑脚的,玩着玩着就忘乎所以了,在木楼板上跑得“咚咚”乱响,很快就有警卫员出来喝止我们。军人的威严确实具有震慑力,我们吓得一溜烟蹿下二楼,一会儿就跑得没了踪影。
两年后,位于县革委会旁边的215部分团部建好,首长和警卫员们就都搬走了。
远安人本来热情好客,知道他们抛家舍业来建设三线,都十分友好。
腾屋子的农户个个喜气洋洋,纷纷把家里最好的房子腾出来,打扫干净。那些家里人口多实在很挤,安排不了066基地职工的人家,只好羡慕地看着这一切。
建设者也很友善,不同的风俗习惯又让彼此大开眼界。
住在农业局斜对面陈嘎大妈家的庞姓一家人。他们是东北人,却并不是066基地职工,是为建设066基地进驻远安的国家建委六局一公司的建设者。我跟他们家唯一的女儿庞守梅是好朋友。我们不仅住得近,还是同班同学,关系十分亲密,常到她家去玩。
我第一次到她家去就惊呆了,他们在陈嘎大妈腾出的大屋子里砌了个巨大的炕,一家男男女女六七口人就都睡在这个炕上。白天,炕上的被子叠得整整齐齐,一层一层码在炕头,到了晚上就一大溜儿铺好被褥,一个个横睡在炕上。
隆冬时节,守梅家十分暖和。他们不像我们远安人烧木炭取暖,他们是在屋子中间放一个铁制煤炭炉子,炉子上有一圈一圈的铁盖子封住炉火。一根又粗又长的烟囱从炉子上伸上去,再在房顶拐个弯,一直通向室外。铁炉和铁皮烟囱散发的热量,使寒冬的室内十分温暖舒适。这种取暖设备后来就随处可见了,但在当时我真是觉得十分稀奇。
1976年,066基地已完成基本建设,中建六局一公司全部撤离远安,庞守梅一家也随公司迁往天津。
尽管远安人民尽最大努力解决三线职工家属的住宿问题,但猛地一下增加三万多人,还是很有些力不从心的,仍有不少人无处居住。
于是那些单身职工、老婆孩子尚未迁来的同志以及建筑公司职工,参加三线建设的民工团(当时被统称为“三线战士”),就只能住在临时搭建的芦席棚子里了,甚至还有人连芦席棚都住不上。
当年在建设远安大桥时,有些六局一公司的建筑工人就住在建设中的桥梁下面,被他们戏称为住的是“大桥旅社”。还编有顺口溜说:“天当房桥当床,沮河流水哗哗响,洗漱有保障。”
而芦席棚子也不比“大桥旅社”好多少。席棚子里四面透风,低矮潮湿,夏天蚊蝇满屋飞、冬天风雪棚中贯。若遇大雨天气,那就是外面雨声哗啦啦,棚里雨点滴答答。条件实在太艰苦了。
所以一般来说,拖儿带女的066基地职工,都会尽量协调借居在当地居民家中。相对而言,县城居住人口多,民宅多,安置的三线建设者家属也多一些。而分散在远安各乡村的三线人员食宿就十分困难。
066基地红峰厂选址在远安县花林寺镇太平山下,1970年一个叫吴晓峰的9岁小男孩和他的妹妹一起跟随父母来到这里。俩兄妹第一次见这么大的山,新奇不已,但厂里却为他们一家四口的住地犯了愁。
当地山大人少,民居有限,尽管家家户户全部让房腾地儿,但来的人太多了,还是接纳不下。附近有一家农户愿意将自己的牛栏屋儿让出来,但那臭哄哄、黑洞洞的牛栏怎么住人呢。
吴晓峰的父母觉得无论如何牛栏屋儿有墙有瓦,总比让孩子们住芦席棚强。
于是,他们在同事和房东的帮助下,先将牛栏屋儿里被牛粪浸透了的臭土深挖几十公分,全部铲除,再拉来新土填平夯实,然后用敌敌畏和666粉杀虫消毒,最后扫去瓦上“扬尘”,刮掉四壁的尘土污迹,再用报纸将其全部糊满,一个新家就算可以住人了。
后来,吴晓峰成长为红峰厂的高级技师,是“全国学习型班组”领头人。他说,现在回想起在远安的第一个家,还觉得挺温馨、挺令人怀想的呢。
几年后,066基地在大深山里盖起了工厂、学校、宿舍,当年借住在农户家里的职工都渐渐搬走了,但他们与房东的感情却愈加深厚。不少人像亲戚之间一样,相互挂念,一直走动。(文/邓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