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行的道路上,困难不可避免,但敢于突破的勇气和笃定前行的信念,赋予我们破局的力量。在科研生产战场上,面对技术瓶颈、时间紧迫、环境艰苦等一道道难题,登录入口科工九院干部职工大胆迎接挑战,用汗水和智慧开辟出成功之路。
去“顽疾”
周五下午,红阳公司机动保障部陶伯芳和吴凯,接到一项紧急“订单”一一喷砂设备维修。他们火速赶到现场,与吹砂工李师傅沟通后,发现设备已“病入膏肓”,所有控制手段都失效了,输出元件也全部失灵。
“先检查电池是否电压过低,程序可能丢失了。”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多年的维修经验,陶伯芳第一时间给出诊断结果。吴凯立刻着手更换电池、充电。可一番操作下来,设备依旧毫无反应,像是陷入了沉睡,怎么也“叫不醒”。
众人随即决定升级“治疗方案”,利用外部储存的备份数据,对设备主控系统进行修复。经过数据线重接、主控数据复写等操作后,设备终于实现开机启动。操作者尝试各项基本动作,设备都能正常反馈,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
“不对,这两处按钮功能错位了。”李师傅的一声疑问,打破了短暂的平静。吴凯立即开始二次检修,很快发现问题所在——程序语句与控制元件不一致。然而,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短时间内很难确定。经过一番讨论,两人决定由点到面,依次检查元器件、电缆线路、输出模组及系统程序。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终于,这对搭档找到了问题根源,很快完成了检修。
本以为事情就此解决,没想到第二天一早,设备又“罢工”了。维修人员再次赶赴现场,更换电池、修复程序,完成修理。然而第三天,“顽疾”再次发作,现场待处理产品越积越多。这样下去,不仅维修人员来回奔波辛苦,生产任务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不行,一定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班组长张海滨坚定说道。在他的统筹协调下,陶伯芳、许峰、杜艾家带上设备,紧急出动。他们先手动维修,确保设备正常使用。随后,几人进入设备内部,仔细拆解检查。经过一番排查,几人发现设备的程序和前期状态不一样。现在使用的程序虽然砂循环利用率高,但缺点也很明显,维修频率高。
“程序需要大改。”大家很快达成了共识。随后的几天里,陶伯芳一上班就扛着电脑包,在设备现场和维修班之间来回跑。经过多轮调试,程序修改进入尾声。传程序、绑砂枪、屏蔽门锁、开机……几人相互配合,不顾砂尘和寒冷,反复调试。终于,整个程序逐渐顺畅,看着设备稳定运行,众人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图文/伯芳 胡卓立)
破“坚冰”
近日,万山公司技术中心“齐心破坚冰”劳动竞赛拉开大幕。面对接踵而至的各类急难任务,总体室全体职工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多项任务成功取得阶段性胜利。
“那一刻,内心的满足难以言表。”当设计方案顺利通过时,王大伟难掩骄傲之情,自豪地说道。在一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从方案设计到产品产出,王大伟、胡克波、周志勇等人紧盯全流程,不敢有丝毫懈怠。
此次新产品的开发,不仅首次运用了混合动力新技术,还面临着指标难、价格低、技术新、进度紧等重重压力。但团队毫不退缩,与总师一起反复迭代,从性能、价格、成熟度等多个维度展开讨论,在复杂条件中探寻最优解。最终,项目组争分夺秒,顺利完成了方案确认和大部分图纸设计,成功交出了考验总体设计能力的高难度答卷。
在另一重要项目中,总师、部门领导着眼全局系统策划,谋定而后动,对照项目方案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压力转化为强大的动力,刘涛、赵曼宇等人快速行动,紧密配合,高效完成了图纸闭环、数据清理、状态确认等各项工作。
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高原上,项目产品鉴定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同步推进。青年詹诗浩正在全力配合开展系统环境试验。“食欲全无,无法入睡,第一次觉得身边的氧气是如此珍贵。”初来乍到,他带着新人的忐忑,怀揣着一睹雪域高原壮丽风光的憧憬。然而,现实的考验远超想象,高原反应的折磨如影随形,但他始终坚守在试验岗位上。这个入职刚满一年多的新人,用行动给出了坚定回答:无论困难多大,他绝不后退。
每一项任务,既是职场新人成长的试金石,也是团队协同作战的团体赛。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多项重点任务齐头并进,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筑牢根基,也为全年科研生产工作成功开好局、起好步。(图文/魏子妍 王大伟)